
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,诞生于1899年3月6日。最早用于解热镇痛,现多用于预防血栓等疾病;性状为白色结晶性粉末。无臭,微带酸味。
阿司匹林成人用量:
1.解热、镇痛,一次0.3~0.6g,一日3次,必要时每4小时1次。
2.抗风湿,一日3~5g(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~8g),分4次口服。
3.抑制血小板聚集,尚无明确用量,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,如50~150mg,每24小时 1次。
4.治疗胆道蛔虫病,一次1g,一日2~3次,连用2~3日;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,然后进行驱虫治疗。
阿司匹林不良反应:
1.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,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,症状为头痛、眩晕、耳鸣、视听力减退,用药量过大时,可出现精神错乱、惊厥甚至昏迷等,停药后2~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。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。
2.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,引起肝损害后,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,给予氨基酸补液、VitC及肌苷等药物,口服强的松,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。
3.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、肾乳头坏死、肾功能减退。
4.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,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、呕吐、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。
阿司匹林注意事项:
1.手术前一周应停用,避免凝血功能障碍,造成出血不止。
2.饮酒后不宜用。
3.潮解后不宜用。
4.凝血功能障碍者避免使用。
5.溃疡病人不宜使用。
6.哮喘病人应避免使用
7.孕妇不宜服用。
8.不宜长期大量服用,否则可引起中毒。
9.病毒性感染伴有发热的儿童不宜使用。